■王安石在論及人才時曾寫道:「教育,
北部水晶指甲
,成就人才之大者乎。…,
自體脂肪豐胸
,夫教之、養之、取之、任之,
花蓮火車站附近住宿
,有一非其道,
台中牙醫推薦
,則足以敗天下之人才。」
■中唐詩人劉禹錫罷官返鄉路經金陵,
火盆
,看到昔日六朝繁華的烏衣巷,景物全非,追昔撫今,感慨寫下《烏衣巷》一詩,其中「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兩句已成千古名句。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首詩以燕喻人,慨嘆東晉王導、謝安家族從尊貴至於沒落,三十年來國內碩博士的境遇,差堪可比。
回憶二十多年前,每年自研究所畢業者僅區區3、4千人時,研究生備受尊崇,畢業取得博碩士學位後不是應聘至大專任教,便是赴各研究機構任職,薪水不菲,這個時期的碩博士可謂之王謝堂前燕,飛起來有風。
碩博士生 增至百萬人
隨著大學及研究所快速擴充,1992年取得碩博士者達一萬人,2000年升逾二萬人,迨2008年已突破六萬人,如今每年取得碩博士的人數已是1980年代的20倍,也正是這樣的速度讓國內碩博士十年來由20萬驟升至百萬。
百萬個碩博士已供過於求,同樣頂著名校學位已難以至大學任教,也不再被投以欽羨的眼神。王謝堂前已無巢可居,只能四散而飛,能飛入尋常百姓家已屬幸運,有的甚至已無處可棲。
我們每年畢業的研究生到底飛到哪裡了?以去年底而言,有71萬人有工作,有近3萬人找不到工作,有31萬人是屬於沒工作也不找工作的非勞動力。概略估計,去年具研究所學歷者的失業率3.5%雖仍低於大學、高中,但已超過專科學歷者。
如果把工作當成可棲之處,這些年碩博士四散而飛,飛到好門第者固然有之,但也有不少人尋尋覓覓,最後只能在餐館業、保險業、不動產業裡大嘆身不逢時,至於委身於人力派遣業而黯然神傷者也不在少數。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調查,2011年底在半導體、資訊電子等高科技產業任職的碩博士還是最多,但增加最快的反而是人力派遣業、醫療保健業、餐館業、批發業、不動產業。批發業的碩、博士逾4萬人,人力派遣業5千人,餐館業近2千人、不動產業也近4千人,成長速度極為驚人。
以2011年而言,人力派遣業每月的經常性薪資僅2.9萬元、不動產經營及相關服務業3.1萬元、餐館業更僅2.3萬元,這樣的薪資非但遠遠不如科技業、金融業,甚至與國內整體平均經常性薪資3.7萬元也相去甚遠,其生活之艱辛不言可喻。
政府及家庭培養一個小孩讀到研究所,成本不低,但培養出來卻難以覓得合適的工作,近年來各業碩博士人數倍增,看似人力素質的提升,其實是人力供需的嚴重失衡。試想高學歷者去參加國小畢業即可考的初等考試,是什麼畫面?再看看碩博士成為派遣人力賺取微薄的薪水,這又是何等淒涼的情景?
研究生 人力供給過剩
薪水固然不代表一切,學子們體驗派遣人員的辛酸,也並非毫無所得,惟長期而言,學用若不能契合,這非但是個人的損失,更是政府每年投入數百億高教預算的浪費。如此年復一年,估計八年後國內博碩士人口將達150萬,突破200萬亦指日可待,然而這對台灣經濟是好事嗎?
政府希望鮭魚返鄉,惟燕子卻無處可歸,人力供需失衡至此,國家百年大計堪憂,決策者豈可再等閒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