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鹽世代-尋找歲月靈光!台灣攝影家原作展1890s~2015

邱德雲〈加里山下兒童樂〉1970 銀鹽相紙42_×_54.7cm。(拍攝地點苗栗,

投光燈

,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文化部所屬國立台灣美術館為建構台灣美術發展脈絡,

車隊客製化車衣

,建立台灣攝影史觀,

舞台燈

,配合文化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規劃,

嘉義美容課程

,特委託張照堂、簡永彬二位策展人策畫「銀鹽世代-尋找歲月靈光台灣攝影家原作展1890s~2015」,

滾磨刀

,9日盛大開幕。文化部長鄭麗君到場主持,

新竹就醫陪同

,本展兩位策展人張照堂教授、簡永彬先生,攝影師謝春德、曾敏雄、劉振祥及彭瑞麟孫女彭雅倫及家屬等共300多位貴賓出席開幕式。鄭部長指出,攝影,記錄的是一瞬之間,卻也透視了歷史的長期結構。正如張照堂老師說的:「這些經典的歲月瞬間,在歷史長河中被攝影家截留下來,成為我們今天生命的一部份。」此次銀鹽攝影作品,更具有這樣的特質,橫跨不同世代的攝影記錄,把台灣社會在時代轉換的過程中,最純粹、最直接,而且是人們習以為常、卻又經常忽略的那些面向,保留了下來;等待後代的人,重新賦予新的意義。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辦「銀鹽世代-尋找歲月靈光台灣攝影家原作展」,特別委託張照堂先生與簡永彬先生共同策展,集結了橫跨一百年,31位台灣攝影家,共254件的作品,涵蓋了日治時期台灣攝影先驅們作品,終戰前後的民間生活寫真,以及紀錄戰後國家、人民在時代變遷中的破繭及蛻變。更有晚期以社會關懷、少數族群、社會邊緣為主題之自由攝影及報導攝影作品與新世代創作者結合古典攝影工藝及當代意象影像創作。作品除了呈現歲月的痕跡,也看見了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在影像上的思辨與創新。同時,也為建置中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銀鹽攝影創作領域,珍貴的影像紀錄及文獻史料。鄭部長表示,從2015年開始,文化部推動「國家攝影資產搶救及建置攝影文化中心計畫」,希望可以從收購、修復和典藏的工作開始,完成攝影作品數位化平台,建立合理的授權機制,培育攝影人才,以完成一座本土的攝影文化中心為目標。即使經過了政黨輪替,文化部仍然會繼續推動下去,藝術永遠超越政治。

策展人張照堂、簡永彬為鄭部長導覽攝影作品。(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銀鹽世代-尋找歲月靈光 台灣攝影家原作展1890s~2015」以台灣銀鹽顯影技法歷史為主軸,鎖定台灣攝影中「銀鹽世代」之主題策展方式呈現,廣泛且深入的蒐研百餘年來台灣攝影中銀鹽素材創作的發展。本展透過策展人廣泛且深入的蒐研、邀約,徵集了具代表性之攝影創作者及其作品參展,並挖掘散見於民間、較少露出、但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老照片參與展出。展覽規劃「文獻」及「原作」二部分。「文獻」部分蒐集了1890~1945年間蛋白相片、玻璃乾版片、三色碳墨轉印、寫真帖等珍貴稀有的史料及作品61件。「原作」部分邀請了國內橫跨三個世紀的31位攝影家,共254件作品,涵蓋日治時期台灣攝影先驅們的作品。展出作品中,張清言紀錄家族婦女生活點滴、彭瑞麟及林壽鎰的寫真館人物影像,以及陳啟川和吳金淼的台灣原住民及客家族群珍貴紀錄。終戰前後「攝影三劍客」張才、鄧南光及李鳴鵰的民間生活寫真,還有鄭桑溪、黃則修、楊基炘、徐清波、謝震隆、黃伯驥、陳石岸、邱德雲等以影像見證了戰後國家、人民在時代變遷中的破繭及蛻變。1970~1990年間梁正居、謝春德、何經泰、高重黎、陳敬寶等則以社會關懷、少數族群、社會邊緣為主題之自由攝影及報導攝影作品,以及2000年後新世代創作者結合古典攝影工藝及當代意象影像創作。除上述創作記錄及主題外,本次參展共計有王信等5位女性攝影藝術家,以不同世代不同視角之女性感知,展出各具代表性作品。現今數位攝影所向披靡,但近百年來攝影師們以銀鹽素材表現的攝影歷史,忠實記錄了台灣的社會及歷史風貌,建構完整的影像歷史。綜觀此次不同世代攝影家們於各時代背景下,共同使用銀鹽為基礎媒材,創造出台灣攝影特色,並呈現台灣歷史意義、社會脈動及美學內涵。期藉由本展連結不同時代人們的情感,並喚醒觀者對台灣的集體記憶。

國美館「銀鹽世代」展場。(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銀鹽世代-尋找歲月靈光 台灣攝影家原作展1890s~2015時間: 7月2日~11月13日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201展覽室(中時電子報)

「國立台灣美術館」網站,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