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遊主義-夕照下的崎頂小站

 苗栗崎頂小站所在路段既非山線亦非海線,

流當精品

,卻擁有山線的隧道遺跡,

六合彩

,也有海線的浩瀚風情;一樣的崎頂夕照,

跳跳蛙

,不一樣的心情寫照,

各式進撤櫃

,我的青澀往事,

台北室內設計

,也許它知道……
 發現苗栗崎頂車站的美,

房屋借款

,可以追溯到三十多年前,

高雄當鋪

,我的青春歲月。
 那年,

台中借錢

,在台中唸大學,

臍帶印章

,結識了一位從台北跑到彰化唸教育學院的女孩。有一次,我鼓起勇氣,與她相約一起回學校。
 還記得,我們搭台北下午四點半發車的光華號。那是一班非常傳奇的列車,中途不停,走海線直抵彰化後,摘掛四節車廂折往台中,其餘車廂則繼續南下。
 即便高速公路已分段通車,許多旅人也開始捨火車改搭快捷的中興號或野雞車,但我仍獨鍾這班光華號,只因它天衣無縫的走法,完全符合我的需求,可以先送她到彰化,再搭原車回台中。
 不過,這班「夢幻列車」終究成了「遲暮列車」,或許是情不深、緣更淺,與女孩只有短暫交往,一如隔年,鐵路電氣化完工,光華號悄悄走入歷史。
 觀海觀景台 復刻重現
 崎頂小站,看似平凡,實則耐人尋味。小站,到底有多小?九年前,它被降為無人招呼站,是縱貫線上最北的招呼站,只停慢車;在這兒搭車,都得「先上車,後補票」,這意味著小站業績每況愈下,不受台鐵青睞。
 其實,早年崎頂以海水浴場聞名,青松銀沙,景致清幽,附近盛產西瓜,浴罷飽嚐,吸引不少遊客前往。1990年代,西濱公路尚未開闢,弄潮客多半搭火車,台鐵還一度停靠一、兩班莒光及復興號,盛況可見;可惜,浴場經營不善,時開時關,如今已衰敗。
 晚近,車站寥落了,但周遭環境在社區營造加持下,有了些許蛻變。小小村落,沒有霓虹閃爍,也無名山大澤,加上火車站深隱巷陌,這種蛻變,極其內斂,外地人不易察覺。
 首先,是車站上方的觀景台,海拔不高,視野卻極佳。
 數年前,竹南鎮公所引借中港八景之一的「老衢觀海」,在此闢建新景點。事實上,昔日「老衢觀海」確切位置,應為觀景台北方1.5公里的清天泉聚落後方山丘才是,但因現址離火車站較近,亦為觀海絕佳處,遂在此復刻重現。
 玩味的是,台電在沿海矗立了數座巨型風車,不知是有意還是巧合?據悉,自觀景台遠望,夏至日落點正巧位居前方風車處,到了冬至則會移往左邊另一座風車,這龐然怪物儼然成了日落定位信標。天地自然運行,當夕陽撞見風車,竟能順著既定軌跡共譜浪漫戀曲,也算是另類的天作之合了。
 後來查了文獻,才知崎頂舊稱「老衢崎頂」,一個既饒舌又斑駁的怪地名。「老衢崎」很早就出現在清代輿圖了;「崎」意指山坡,「崎頂」即山坡之上。至於「老衢」,則有數種版本,一說是老街;二說是當地丘陵起伏如龜背,而「龜」在苗栗沿海「頭北仔腔」(墾民來自泉州惠安)音近「衢」;三說是「老衢崎」在尖筆山一帶(今國道3號香山交流道附近),此山為珊瑚礁地質,亦即「咾咕石」,「老衢」為「咾咕」之轉音。
 若從清朝姚瑩在《臺北道里記》所述之情境,再對照今天崎頂周邊自然景觀研判,我比較傾向後面兩種源自地貌特徵的說法;以當時險要地勢,要形成市井甚為不易,老街一說似嫌牽強。
 但不管是何種版本,「老衢崎」位居臨海制高點,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它不僅是竹塹(新竹)南赴後龍、大甲等海線的官道要衝,十八世紀末,還是義軍對抗日軍的古戰場;目前國軍在尖筆山還有不少營區。
 隧道古磚 記錄戰爭痕跡
 接著,再沿觀景台右側木棧道拾級而下,走一段幽林小徑前往北邊的崎頂一、二號隧道。原本,它們隱沒荒煙,極其鬼魅,近年才在地方政府費心整理下,以「子母隧道」之名重見天日。
 初時,小徑緊臨鐵道,只消隔著鐵絲網,便可近距離感受火車狂奔的臨場震撼。未幾,與鐵道漸行漸遠,中間被常綠喬木所阻絕,並延伸至密林深處,終而完全隔離。
 忽地間,一片蓊鬱映入眼簾,如入幽境,兩座隧道靜臥遠處,好似在頤養天年,教人不自覺都想放輕腳步,深怕吵醒了它們。
 較之舊山線隧道的深峻狹窄,崎頂隧道外觀相對磅礡,因為它們曾是早期罕見的雙軌遂道;此種氣勢,就在步入洞口的剎那,感受最是強烈,頓覺自身竟是何等渺小!
 進了隧道,仔細端詳內壁,上下層分別以紅磚及洋灰磚襯砌,色澤古樸,渾厚堅實。而在一號隧道南口,還可看到美軍戰機掃射的彈痕;1945年二戰期間,鄰近的竹南站慘遭盟軍轟炸,站房、鐵軌、倉庫,無一倖免;據聞,當時有一列滿載日軍的火車,在槍林彈雨下躲進這座隧道避難,因而免於遭受砲彈洗禮。
 一般遊客來此溜達,不必帶著太多鐵道常識,解說牌已大抵做了描述;但是,我卻偏愛探索一些更細膩、更底層的經緯脈絡,比方說,較易被忽略的,在二號隧道內右側牆面上,有一處標示了距基隆起點122公里的里程數;若依台鐵最新資料,位居隧道南側的崎頂站,距基隆才120.8公里,顯然,這些數字背後,隱喻了一段鐵路多次改道的故事。
 青澀往事 一一浮上心頭
 縱貫線興建之初,香山竹南段是走尖筆山東麓,還挖了一座隧道;直到1928年,因舊線坡度太陡,為配合鐵路雙軌化而移往西麓崎頂段,惟尖筆山呈東西橫亙,路基受當年地勢緊臨海岸影響,不免又開挖了崎頂隧道。
 70年代鐵路電氣化施工,因沿海地形在經年累月後已陸化成新生地,海岸線逐漸外張,鐵路因而得以捨棄隧道,再度西移,一併解決了山洞淨空不足及路線曲率半徑過小等窘境。
 只是,鐵路改道,鄉間卻盛傳壞了風水;據說尖筆山屬「龍蝦穴」,身軀在尖筆山頭,蝦尾在今公義路一帶,日本人修築鐵路,先後在蝦尾與雙螯處開鑿山洞,導致地方出現「雞不啼、狗不吠」的異象,爾後在山頭立了「龍神碑」,才鎮住煞氣;穿鑿附會的風水說為崎頂隧道添增一絲神秘。
 小站所在路段既非山線亦非海線,卻擁有山線的隧道遺跡,也有海線的浩瀚風情;這不禁教崎頂人開始懷念起那座古樸的木造老站房,若非當初拆得太早,小站況味想必更加濃郁。
 海風徐徐吹,彩霞滿天飛,一列南下莒光自眼前呼嘯而過,一如當年那班遲暮列車,奔向綺麗的遠方;一樣的崎頂夕照,不一樣的心情寫照,我的青澀往事,也許它知道……。,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