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對人而言,
吉安民宿
,它的變化可說是無限,
台北包車自由行
,雖然累積了幾千年的知識,
房屋二胎
,眺望遠處依舊是煙雨茫茫,
婚錄
,不知地平線在何方。可是回觀自己的立足點,
桃園 酒店
,可以看到我們是站在吳清源老師的肩膀上。吳清源老師過世了,
酒吧
,近代圍棋界最偉大的巨人結束了他百歲的生涯,
訴訟困難件
,也為圍棋留下豐渥的遺產,
民間借貸
,在華人世界,在日本,至今吳清源還是圍棋的代名詞。我第一次見到吳老師是十四歲時,在林海峰老師家的研究會,林老師召集台灣旅日的棋士每個月開兩次研究會,我雖非林老師的徒弟,也能參加。當時六十一歲的吳老師常常來研究會指導我們,時而講評我們下的棋,時而親自下指導快棋。三句不離圍棋那個時期的我還很懵懂,沒有意識到這是多寶貴的機會與經驗,去研究會的目的,無非是為了研究會後那一頓林師母親手烹飪的豐盛晚餐;要是當時有好好吸收,我或許會擁有一個不同的圍棋人生。當然,這和考不及格的學生的悔恨沒有兩樣。吳老師來研究會指導了很多年,我雖未專心學習,但總也有好幾堂課是檢討我的比賽,當場便讓我受益良多;此外我在接受吳老師指導棋的時候,下出了非常罕見的「三劫和棋」,因為吳老師也是第一次在實戰裡經驗了這個棋形,當天晚餐時很開心得再三提起這件事,這是我所擁有的一個獨占的幸運的回憶。吳老師如其脫俗的外表,他的話題多是圍棋與世界和平,相對於此,林海峰老師的興趣就廣泛多了,如職棒、高球、美食等都不放過;但吳老師也不全然是寡言的,只要有興趣的事如圍棋規則、普及方法等,雖然三句不離圍棋,也蠻愛健談愛笑,和藹可親。有一次我有事單獨拜訪吳老師自宅,他談到和名人秀哉先生的紀念對局,話匣子打開了,一談就是三個小時,但吳老師意猶未盡,我雖還有很多想請教的地方,但怕吳老師太累,假裝有事告辭;現在想起來,損失不少,當時應多聽一些。21世紀的圍棋最後見到吳老師是今年年初,日本讀賣新聞特意安排棋聖賽的第五局在熱海舉行,以便居住附近的吳老師能就近觀戰;我因為擔任講解,幸運得以一睹吳老師最後風采。吳老師雖然人坐在輪椅,但面對棋盤,眼裡依舊流出昔日光芒,進入複雜局面時,敘述自己看法後,還補了一句「最後還是看力量夠不夠啦」嘴角露出調皮的微笑,想必與他童年時面對棋盤的心境沒兩樣。晚年吳老師收了世界女棋士第一人芮乃偉為弟子,有她身兼助手,加上一群吳老師的仰慕者,共同整理出算是集吳清源圍棋之大成的「21世紀的圍棋」;吳老師終生暱友木谷實九段的孫女泉美與林老師的徒弟、亦即自己的徒孫張栩,結為夫婦,這兩件事該是吳老師很大的欣慰。吳老師在圍棋界留下的輝煌戰績,原本無需贅言,但為了對圍棋不熟悉的讀者,還是簡單介紹一下。吳老師達成的最「不可能的任務」,就是在1939~1956年下的「十番棋」,是當時最重要的比賽,徹底打敗當時日本所有的勁敵,開創了一人獨霸天下的局面。十番棋的絕響現在的名人、本因坊等頭銜賽,是全部的棋士都參加,輸了明年重新再來,對個人沒有任何傷害;十番棋則是兩位頂尖棋士的邀請賽。在十番棋落敗,下次必須被勝者讓子,也就是以自己棋力較低的前提比賽,這對同為頂尖棋士的參賽者是無法接受的奇恥大辱。頭銜賽決定當年狀況最好的棋士,而十番棋是對兩棋士的棋力高下,作出定論,所以十番棋普通只能比一次,在那一次傾注自己所有的力量,形同拚命。吳老師在長達17年的十番棋戰勝了10位高手,連一次都沒敗過,打造了吳清源時代;也因為吳老師的一枝獨秀,讓十番棋比賽辦不下去,日本棋壇才開始全力轉推現在的頭銜賽的形式,也可以說是吳老師改寫了日本圍棋比賽的歷史。吳老師天下無敵的戰績,在近代高手眾多的圍棋界,可謂奇蹟性的偉大成就;而他留下的棋譜所展現的高度與創新,也遠超過吳清源時代前後的一流棋士。後來登上當代第一人的棋士如趙治勳、李昌鎬、張栩等,都表示吳清源是自己最高的典範。圍棋真諦調和有件軼事讓我印象深刻,作家川端康成有一次問吳老師「圍棋的真諦是什麼?」圍棋迷的川端當然預期吳老師會說出讓他有所領悟,甚至茅塞頓開的箴言,可是讓他大出意外,吳老師的回答是「圍棋基本上是一種技術」。平板無奇,頓時讓川端無言以對。或許基於此時的經驗,吳老師後來留下了「圍棋的真諦是調和」這句膾炙人口的名言,但我總覺得前述的答案是吳老師的「第一感」。下棋的人都會想悟出什麼訣竅,期待棋藝一舉大進,可是經過無數時間磨練出來的技術,才是致勝最重要的因素。吳老師從小拿很重的棋譜書,長時間打譜,使得手指畢生有不自然的彎曲,勝過任何的雄辯。吳老師的棋當然並非刻板的功夫棋,關於創新無人能出其右。在十九歲時就打破當時日本棋界對圍棋布局的常識,推出比較自由的「新布石」下法。不但席捲圍棋界,還引起日本社會普遍的關心。如果當時也有「流行語大獎」,「新布石」必能獲得大獎吧!不只布局,吳老師也屢屢嘗試別的棋士不敢使用的新手法。十番棋不敗的戰績,加上嶄新的內容,日本棋界、社會對吳老師只好服氣,著迷。20世紀日本棋界的盛況,無疑是吳老師促成的。新布石新境界吳老師的偉大,不只現役時代的豐功偉業,他從比賽退休以後所做的研究與成果,更讓我深感敬佩與神奇。日本的棋士制度,比賽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工作,從比賽退休的棋士,下棋無法得到收入,只能算是一種休閒活動。可是吳老師引退之後,依然繼續研究圍棋,絲毫不懈,和現役時沒有兩樣。1973年離開比賽後,將近20年後的1992年,吳老師推出「21世紀的圍棋」再度震撼了棋界。我一開始完全無法理解「21世紀的圍棋」。比如吳老師推薦的一個手法,在當時的觀念,是一著吃虧的下法。我當時立刻認為「要是這種下法成立,我必須重新認識圍棋」。我同時熱心研究如何去拆招,過了一段時間,不僅找不到有效的拆招法,反而開始初步理解21世紀的圍棋的含義。當時的圍棋理論,雖也注重棋盤全體棋子的配合,但必須有具體的理由。我想去拆招的那一手,一時看不出有具體的目的,所以覺得是吃虧的壞棋,可是研究的結果,發現它雖在局部稍損,但可攻可守,牽制了敵方此後的行動,其效果足以彌補局部的損失。重新認識圍棋我只好實踐自己當初看法後半段的「重新認識圍棋」,對至學習的圍棋知識作重新的評估,這個改變過程成為了此後「銘琬流」誕生的重要契機。我後來幸運獲得本因坊頭銜,自覺有被吳老師拉了一把。「新布石」打破圍棋開局的固定成見,「21世紀的圍棋」則改變了棋界對局部與全局如何相關的看法。也可以說「21世紀的圍棋」對「新布石」作了進一步的詮釋。如張栩最近開始嘗試讓人耳目一新的五七開局,自然是受到吳老師很大的影響。圍棋對人而言,它的變化可說是無限,雖然累積了幾千年的知識,眺望遠處依舊是煙雨茫茫,不知地平線在何方。可是回觀自己的立足點,可以看到我們是站在吳清源老師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