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評論-新媒體剝削年輕人?

彼岸,

中部專業徵信社

,同樣如此,

徵信社

,我在大陸很多優秀學生,

晶透

,畢業後到網站工作,

徵信社

,名為編輯,

水盈膜

,其實就是抄抄寫寫,

增貸資金

,等於資料編篡員。有的雖然做記者,

滅火器商品

,整天出差,坐飛機全國飛,今天聽說在北京,明天就在南京,訪問大董事長、總經理,出入五星級大飯店。但下班後,回到那不到10坪的小窩裡,很多連冷氣都沒有,在35度以上的夏日炙烤著,1個月還不到台幣24K,是典型的低薪白領,被稱為新聞民工。我朋友開五媒合一,付不起高工資,但幾年來,仍然撐得過去,年輕人覺得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各種媒體技能,看著老板苦也哈哈,也只能嘆口氣,繼續做下去,不高興的辭職。我朋友只能感嘆員工流動很快,好在現在年輕人學養不錯,稍微訓練一下,就可以跑新聞。世上之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當老闆苦哈哈時,大家願意一起奮鬥,但是當資本家趁火打劫,以新媒體剝削員工時,這種權力均衡就被打翻。近年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國的《霍夫頓郵報》(Huffington Post)的創業主,以左派意識形態(支持普羅大眾,反華爾街,反共和黨、反大企業)集結氣味相投的作家,記者,專欄作家,辦出網路原生報,這些人以自己的文章、名氣,無償供稿,等於做這家報紙的義工。當時正值布希當權,這家報紙立即走紅,2011年霍夫頓不玩了,將報紙以3億1000萬美元賣給AOL(美國最大搜尋引擎之一),名作家一毛沒有分到,面臨的不僅是金錢的背叛,而且是感情的背叛,於是一狀告上法庭,不過2011年年底的判決支持安利娜霍夫頓不必賠償,法官認為這些作家其實也賺到了「名」,《霍夫頓郵報》提供了他們發表的場域,因此他們提供的知識不但貶值,而且是免費,讓人唏噓。在新書《數位勞動者:網路既是遊樂場也是工廠》(Trebor Scholz編輯,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教授蕭宏祺導讀)中說,他們既非白領、也非藍領,而是無領階級。法官的判決顯示在數位新時代中,傳統的勞資關係已不適用,處於新媒體的工作人員必須有所警覺,時時提升自己專業水準,規畫職場生涯。例如在中國版稅收入的吳曉波(財經作家每年版稅收入2500萬台幣),在投入新聞業初期,他已訂定計畫,3年跑新聞,3年寫專欄,3年寫書,每年一定要寫30萬字,看100家企業,平日他還自己開電視及網絡節目,打造自己品牌,始終保持在觀眾視線之內。吳曉波的例子可以充分說明他利用新媒體,但是卻不被新媒體剝削,有志氣的年輕人應該師法。(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