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概念的成熟,
,帶動市場對於非消費性電子運算產品的龐大需求,
,為了爭取市場,
,工業電腦(IPC)廠近期布局積極,
,也形成一股明確的產業趨勢。
早期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IPC業者包括研華科技、威達電,
,隨後有凌華科技、泓格科技跟進,
,由於IPC應用範圍從屬於公眾應用領域的各項基礎建設,
,到與個人食衣住行育樂相關應用均可涵蓋,經濟發展主軸從外銷轉內需的中國大陸自然具備著極為龐大的發展潛力。
其實,台灣IPC業者進軍中國大陸市場的時間甚早,不過由於當時大陸市場情況混亂,在面對當地業者競爭殺價競爭、市場對產品定位與認識不清,以及多數台灣業者都曾面臨到的帳款催繳等問題下,許多業者均曾吃過敗仗,早期進駐中國大陸市場的眾家業者中,也僅以研華及威達電成功建立起灘頭堡。
然而,中國大陸市場的成長誘因,卻未曾因此而停歇,第2波業者中又以捲土重來的凌華與定位精確的泓格為代表,成功獲得一定的市場與知名度。
面對中國大陸市場的持續成長,其他業者也紛紛希望能趁著內需市場成長之際,共享經濟成長所帶來的豐碩果實,近期包括振樺電子、飛捷科技等業者大動作展開對中國大陸市場的布局。
業者表示,中國大陸市場風險大,除了帳款拖欠的問題外,產品仿效的問題也相當嚴重,經常新品還在巡迴推廣階段,當地業者就已經以便宜至少30%的價格推出一模一樣的產品,讓台灣業者在市場競爭上相當辛苦。
雖然,近年來台灣業者透過尋求當地合作夥伴的方式,解決帳款問題,但是面對產品仿效的問題,仍舊相當無奈。
但對業者而言,現在就算不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也不保證不會被仿效抄襲,與其這樣,不如結合上其他在軟體、應用及服務面上的優勢,直接進入市場與仿效品一較長短。
另外,有業者透露,雖然先前當地業者往往會基於扶植在地產業的大方向,取得較大的優勢,不過,最近市場對產品在應用上的安全性與穩定度的考量日益嚴謹,客戶也逐漸瞭解產品的價格並不是唯一取決的條件,也因此讓以高性價比著稱的台灣IPC業者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
業者指出,目前正值中國大陸市場蓬勃發展之際,雖然一線城市的公共基礎建設多半已經有所規模,但是在城鎮化的政策引領下,2線以下城市仍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尤其在目前市場觀念已經逐步導向正軌的情況下,台灣IPC業者除了產品在設計、生產上的優勢外,更應該透過對軟體及系統整合方面的實力,儘速打進中國大陸市場,唯有先搶下足夠的市場規模,之後才能藉由產品本身的實力,讓品牌的效益發展到最大化。1011230
,
台北市政府消防局今天上午獲報,
,台北市成功路1段一處新建中建築物工地進行玻璃吊掛作業時,
,離地約150公分的玻璃突然破裂,
,3名工人被割傷,
,所幸意識清醒,
,緊急送醫醫治。1051007(中央社),
,,
紡拓會今年組織58家廠商參加德國慕尼黑運動用品展ISPO MUNICH,
,ISPO MUNICH為全球最大最享盛名之運動暨戶外用品展,
,據紡拓會現場初步調查,
,展出4日約有2400位買主到台灣館參觀,
,參展廠商現場接單金額約200萬美元,
,預計未來接單金額上看2500萬美元。ISPO主辦單位於展期發表之2016年功能性紡織品流行趨勢區(ISPO TEXTRENDS 2016)是每年展場重點展區之一,
,也是買主必到訪的展區。本屆台灣入獎廠商高達18家,
,入選的紡織品共有71項,在入選廠家數及入選產品數各約佔3分之1。到訪本展之國際品牌商對台灣紡織業者在功能性紡織品之優異表現極為讚賞,也表示台灣業者的研發及創新能力獨步亞洲,例如:遠東新世紀公司的FENC DynaFeed於ISPO AWARD中獲選亞洲區金牌獎殊榮,大統、弘裕、儒鴻等公司亦在不同產品類別獲得入選Top 10,顯示我國在運動及戶外產業供應鏈上已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提升台灣展團的參展效益,紡拓會接受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委辦之「紡織品整合行銷與商機開發計畫」特於展場入口設立台灣優質形象大型海報、於台灣館區設立形象區,以Outdoor、Performance、Action及Health/Fitness4大主題展出廠商創新產品,充分發揮快速蒐尋效果,並以「Think Taiwan for Textiles」形象口號,加深買主對台灣紡織品的印象。展覽期間共舉辦兩場新產品發表會,計有南緯(1467)、仁美、信岳、二水政信、衣衫衣舞、威馬、聲騰及綠能奈米科技等8家參展商進行發表,2場活動吸引超過180位買主參與,為台灣館帶來相當人潮,WSA、Ecotextile News、Hugo Boss、UMBRO、Montagne Outdoor、Devold of Norway等媒體及品牌都到場共襄盛舉。(時報資訊),
遠海梭子蟹公蟹(左)有著美麗的藍色蟹殼。(洪安怡攝)
善泳蟳成蟹約為8公分以上。(洪安怡攝)
臺灣沿近海經濟蟳蟹類,
,每年產量將近9700公噸,
,總產值高達16.8億元,
,但過度採捕使得野生數量驟降,
,漁業署繼去年成功繁殖遠海梭子蟹後,
,善泳蟳的繁養殖技術也在今年開發成功,
,孵化到雉蟹時間更縮短3分之1,
,成為人工繁殖一大亮點。水試所指出,遠海梭子蟹已克服殘食問題,預計今年放流30萬隻,可增加漁民500萬元收入。遠海梭子蟹去年已經成功放流21萬隻,今年將放流30萬隻,6月分2批各放流10萬隻,下半年再放流10萬隻,明、後年,則分別會放流40萬、50萬隻。「這是最好吃的螃蟹,超越龍蝦的鮮、Q、甜」,農委會水試所研究員黃丁士驕傲說,牠的回收率高達14%,遠超過一般魚類的0.1%,一年生一年死繁殖快速,養到上市只要6個月,每公斤售價高達700元,經濟效益佳。有了遠海梭子蟹的成功經驗,漁業署再接再厲,花費2年時間研究善泳蟳人工繁養殖,從蚤狀幼生、大眼幼生到雉蟹可放流的階段,約莫只要25天,比國際上的科學報告時間還短,成為一大突破,不過善泳蟳相互殘食的狀況嚴重,存活率僅2.5%。「假設有10萬隻蟹,一個晚上過去可能變5萬隻,甚至3萬隻,我們現在還在克服這個問題」,農委會水試所研究研究員謝恆毅說,未來可能要採取單隻抽屜式養殖的方式來克服善泳蟳殘食狀況,農委會水試所所長陳君如表示,善泳蟳進入量產階段指日可待。「漁民也有共識,資源沒有了,也就沒有所謂漁業」,漁業署署長陳添壽就職第2天,也出席這場蟳蟹類繁養殖記者會。他強調,台灣鄰近海域資源運用,已經出現失衡的現象,期盼重振台灣漁業,讓更多海域逐步回復資源。(中時即時),